父親節,想起阿貞跟我分享的問題家庭個案,她說完問我到底哪個小孩容易輔導?
案例:夫妻離婚後,丈夫立刻將小三娶進門,造成兩個無辜受傷的小孩, 老大選擇原諒爸爸,卻恨新媽媽,如果不是 這壞女人,媽媽不會離家;老二選擇恨爸爸,爸爸沒善待媽媽,害媽媽跑走了。 兩個孩子心中都含恨,那一個孩子容易輔導?我沒學過心理學,不知哪個孩子會比較痛苦,我只知道心理創傷較嚴重者,比較難解開心中的結, 我投降,答不出來 。
阿貞告訴我答案,恨爸爸的較難輔導,因為爸爸是自家人,照理應該愛他,可是爸爸 卻讓他失望生氣。新媽媽雖然可惡,但畢竟她是個外人( 非自家人)因此,老二的心裡充滿矛盾,愛恨之間倍受煎熬,痛苦指數當然高。
我想如果那個家庭還有老三,他選擇不恨也不愛重組過的家(抽離現實,逃避問題 )或許不會受傷,不過可能沒有這樣的小孩吧!簡直既無知也無感。
如果他們家還有老四,選擇恨爸爸,也恨新舊兩個媽媽,我想他會更痛苦,可能會很鬱悶,因為他看不慣,無法適懷,心中只有恨,可能離家出走或導致憂鬱,苦悶積壓找不到出口, 與父母親的 心結打成死結,終究是無解。
如果還有老五,過於自責,認為自己沒做好勸導父母和好,或怪自己長像太醜,不夠可愛,或太笨...... 最後父母才會吵架鬧離婚。
或許還有老六,他恨自己,也恨父母,還包括親友和世人,就像布袋戲裡的 恨世生,或黑白郎君,把別人的痛苦當成自己的快樂, 殺了人還會露出詭異的笑。
或許還有老七,選擇原諒父母,認為命運對他的安排都是對的,類似耶穌,是個救世主,在十字架上原諒一切,因為世人不知自己犯錯,他願用祂的血肉洗淨人的罪。
如果他們家的成員複雜,還有養女或童養媳,那她可能愛收養她們的父母,恨的是原生家庭,為何遭到棄養? 養子女 碰到的養父母若善待他們,那怨恨原生家庭之心不會深,但若遭到虐待 ,他們會更恨原生家庭的父母,然而,父母會棄養或買賣兒女,有時也是出於無奈,我小時候聽過 一隻鳥仔哮啾啾的歌【註1】,不懂歌詞其中的隱喻,只知道鳥兒很可憐,哭到半夜找不到巢,後來才知道中國因甲午戰敗,只好割地,把臺灣給日本人管,實在不得已,像是事業失敗的父親,只好典當家產,但只要有能力,一定想辦法贖回。
二次大戰日本戰敗,被虐待的台灣人民趁機(戰敗遣送回日本)打日本人,他們不敢反抗。日本只把台灣人當二等人,日本老師對台灣教育算成功,但日本警察令人害怕 (當年的台灣媽媽若孩子不乖,會說 :大人(警察)來了),日本殖民時期,台灣人對日本人又愛又恨,應該有把日本人視同養父的情感吧!
有些老而無子的人,會去收養〈買〉東南亞洲弱勢家庭的孩子,沒血緣也沒地緣關係, 純是空降的外來種,這樣的孩子有奶便是娘,雖然思念自己的國家想念故鄉,但可能回不去了。
易經乾卦代表天,坤卦代表地,天地生養萬物。物種不管生在任何惡劣環境,總要想辦法適應環境, 適者生存是生存的法則。
每個孩子對父母的離異有不同的解讀,父親這角色若用自然界的眼光看待,他提供種子,母親像是土地,供給養分, 要讓植物發芽成長,長成一棵健康的生命再延續後代,種子和土地都要良好,否則下一代會扭曲變形甚至夭折枯萎。
有些人把台灣這塊土地當母親,很想把它抱得緊緊的,聲明這是我的,不跟我同樣想法的都是 外人,甚至後來移居的中國人稱他們是 外省人,嫁入台灣的外國人叫外籍新娘,來台的看護為 外傭,膚色血統不同的為外國人,我不知這樣的說法對或錯,但可以肯定的是: 住在台灣這個大家族會四分五裂,住在裡面的孩子會幸福嗎?
身處在台灣的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想法做法,彼此互相尊重,家人才能和諧共處,否則只會製造更多問題家庭,產生更多問題小孩, 需要更多 輔導老師來共同解決問題。
劉伯樂先生在台灣畫寫筆記說:「野鳥沒國境,沒政治版圖,沒有敵我之分 」更不會分藍綠,漳泉,閩客,平地人或山地原住民, 新住民,外省或本省......外來政權或本土, 「兩岸之間自由來去」,候鳥也會為了過冬而牽移,不知牠們會不會笑居住在台灣的人 ,分得太細?
台灣領土很小,偏偏住民很複雜,以籍貫分可能包括中國35省,以國籍分,新住民遍及東南亞,以母語來分,更是南腔北調,如果要族群融合,彼此應互相包容,不要挑起族群對立,不去仇視或區隔本土與外來,用大家聽懂的語言來溝通【註 2】,用大家熟悉的文字來書寫,如此,或許台灣的父親結能解開。
今年的父親節湊巧蘇迪勒颱風來,讓原本可以慶祝的一天,大家都只能躲家裡 避風雨,颱風過後災情慘重,土石流,樹被連根拔起,電力中斷,路燈不亮,馬路漆黑,老天爺可能在生氣,我們沒好好愛護地球,該檢討改善,科技發展太快,交通方便快速,應該用 更寬廣的胸懷看待家庭問題,國與國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。
註1:一隻鳥仔哮啾啾隻鳥仔哮啾啾/嘉南民謠
關於它的起源,歷來說法不一,在宜蘭地區曾經採集到「一隻鳥仔」的類似曲調,且「本地歌仔」(最原始的歌仔戲)中也有此曲調,所以亦有可能是源自於蘭陽平原。但以描述抗日同胞抵禦日本人侵台的說法最為廣泛。
西元1894年,滿清帝國於甲午戰爭中戰敗,將台灣割讓給日本。日本政府據台之初,台灣的愛國志士結合起來奮力抵抗異國的統治;抗日同胞組織民軍,抵抗日軍的南侵,志士們間關百戰、傷痕累累,無奈軍火不足、糧食不繼,終於在諸羅山(今嘉義)失守。抗日志士死傷眾多、終至流離四散。憤怒、傷心的人們每念及割讓一事,悲從中來,就唱出:「是誰弄破阮的巢(台灣),給阮捉到一定不放伊(日本人)干休!」
註2:周志文在同學少年書中提到他的小學同學,有一個名字很怪,叫 林烏丟,他爸爸取的,他爸爸是個讀書人,原來報戶口時直接用閩南語講名字,聽不懂閩南語的只好憑聲音造字,鬧了大烏龍,父親早逝無法更正,作者猜想他同學應該叫林宇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