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外一個台灣的亮點是「農業生技」和「農產品加值」。2013年時經建會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規劃曾有農業加值的概念,原先的構想是大陸的農產品到台灣來加值,但沒有大陸人會這麼做,而且遭到台灣農民激烈的反對,直到後來改成台灣農產品以MIT品牌出口才總算找對了方向。 真正改變台灣命運的產業是觀光旅遊業,每年高達二千萬陸客赴台,服務業成為新經濟成長引擎。台灣超越香港,成為大陸人最想造訪的地方,好幾個大型旅遊景點都是陸資財團投資的。台灣並且是亞洲醫美的中心,2033年的股王、股后都是生技概念股。 2033台灣最成功的經濟區是外來的「新加坡生態能源區」。新加坡是亞洲最成功發展水資源及環保的國家,台灣由於乾旱不雨,水土資源無法保持,只好請新加坡人來協助。 新加坡也是亞洲石油煉銷中心,他們在福建和台灣之間建了一條天然氣管線,供給台灣能源。台灣在2014年終於停建核四,卻由於缺乏配套措施,電價飛漲。因為從來沒有規劃能源政策,台灣非常依賴它國能源。台灣和中國的協議是「大米換能源」,聰明的新加坡人扮演其中關鍵的橋樑角色。 2033年台灣的暢銷書是「我們曾經輝煌」,講述五十年前台灣的經濟奇蹟。美國知名作家Thomas Friedman在2012年曾寫過一本《That used to be us》,中文版也是同樣的書名。 往事雖然不再復返,但作為台灣人,你還是有回憶的權力。 在我人生旅程邁向終點風燭殘年之際,我還是無法忘懷台灣往日的光輝,那麼聰明,那麼美麗,那麼努力,但卻那麼cheap(廉價)。 我一定要告訴我的孫輩,請他們不要再重複我所走過的彎路,我所犯的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