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著觀賞群眾,一同聽取陳老師的解說。由陶土開始,土經由水的溶入,創作者的揉捏、拉坯,形成了流動的線條,加上釉料,逐步顯現陶的生命色彩。
孕育系列訴說自己想要懷孕,不得不忍痛在肚子上打針,她指著其中ㄧ件作品,就像自己的肚子形態 ,中間有一個肚臍,周邊無數個針孔,但針孔卻排列成微笑的嘴形 。有的作品傷口甚至有破洞,但當中種植綠色植物,象徵生命的成長 (胚胎在媽媽肚子裡長大),母親在肚子裡懷抱著新生命,承受多少希望?一切苦痛都願意忍受,旁邊的塑膠草皮(背景環境)上有幾顆小球,代表不同的生命體(細胞)。
有魚、有餘系列,每隻魚有不同的形狀、色彩,背後的圓形螺紋代表每個人生命歷程中激起的漣漪,希望每個生命能如魚得水。
接著蔡老師導覽誕生系列,每顆蛋都是中空的,雖然空,卻蘊藏著無限想像空間,每顆蛋都有不同的色彩,蛋殼上的線條代表豐富的生命, 夫妻孕育生命的過程,相互包容,才能創造新生命 。
舞動系列,作品呈現手拉胚的過程,常有失敗的作品(變形),但經由修補傷口,最終閃耀出金色的光澤, 我想傷口是有生命的,不去修補可能 化膿、壞死,但如果好好修補,那些凹陷的溝紋結痂之後,變成了 獨特的裝飾。
蔡老師最後介紹燒製過程中失敗的作品,並非每個精心創作都能通過一千度以上的高溫淬鍊,有時作品並不如預期( 燒陶有時候像在燒錢),它有可能會爆裂或融出多餘的殘渣在架子的底部,好像贅肉,作品變得有瑕疵,無法盡善盡美。在眾多瑕疵品中有一件珍品——「垂珠」, 滴下的部分正好像滴蠟一樣,垂成一顆小圓球,可謂「出乎意料,千載難逢」。 上帝造人時,有時候不小心會在人的耳朵或背部留下多餘的小肉球,或許也可視為珍品吧!
我很喜歡陶製品,曾在粗坑窯買了一個小茶杯,
土本身孕育著生命,經由水的溶入,火的提煉,陶的生命就誕生了,陶器是水、火、土三者的結合,燒的燃料,以前是用松樹,現在是用相思樹。有些人想生育卻一直「 做人」不成功,不妨用較宏觀的角度看待, 不必堅持自己生的種才是生命,領養非親生的,把它當成自己的孩子,也能成就延續生命。(養寵物也可,甚至藝術品也可以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