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節傳說故事
(二)曹娥尋父屍
東漢孝女曹娥,因曹父溺江而亡,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, 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屍首,乃在五月一日投江, 五日後兩屍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蹟,
鄉人群而祭之。
(三)白蛇傳
傳說白蛇白素貞,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,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,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,差點現出蛇形,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,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。 ----端午節習俗----
端午節又稱天中節,因為農曆五月以後,天氣漸漸炎熱,
古人就用天中五瑞--五種植物:菖蒲、艾草、石榴花、
中華民國成立以後訂為「夏節」,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「
端午節的相關習俗:
(二)喝雄黃:
端午節後各種蟲類,開始活躍起來,瘟疫漸多,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,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,希望有去邪的功能。
端午節後各種蟲類,開始活躍起來,瘟疫漸多,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,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,希望有去邪的功能。
(三)掛艾草、菖蒲、榕枝:
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、菖蒲(蒲劍)或石榴、胡蒜,都有其原因。 通常將艾、榕、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,然後插或懸在門上。 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,象徵卻除不祥的寶劍, 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「百陰之氣」,葉片呈劍型, 插在門口可以避邪。所以方士們稱它為「水劍」, 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「蒲劍」,可
以斬千邪。清代顧鐵卿在”清嘉錄”中有一段記載「截蒲為劍, 割蓬作鞭,副以桃梗蒜頭,懸於床戶,皆以卻鬼」。而晉代” 風土誌〞中則有「以艾為虎形,或剪綵為小虎,帖以艾葉, 內人爭相裁之。以後更加菖蒲,或作人形,或肖劍狀,名為蒲劍, 以驅邪卻鬼」。
(四)佩戴香包:
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,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, 裡面放置香料,便是香包。以前縫製香包是
一項很重要的女紅,年輕的女孩子都要會縫。 現在不論是商店或街上都能看到各種不同造型的香包在販賣,
每逢端午,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位上選購各式香包, 都令人愛不釋手。
香包是一種吉祥的避邪物,用各種顏色的綢布做成囊狀,
一項很重要的女紅,年輕的女孩子都要會縫。
每逢端午,各地都可見民眾在販賣香包的攤位上選購各式香包,
(五)懸鍾馗像:
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,所以鍾馗像有辟鬼的能力, 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,小鬼在偷吃東西, 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。唐明皇問大鬼說:「你是什麼人?」大鬼說: 「我叫鍾馗,是終南山的進士,因為面貌醜陋,應考時沒被錄取, 我就自殺了。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。」明皇醒後, 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,繪出鍾馗像來除邪。 原來鍾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,明朝畫家文徵明還畫過「寒林鍾馗」 ,端午掛鍾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, 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。
(六)划龍舟:
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,為了救屈原。 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, 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,每年都舉辦划龍船比賽, 國內的無線電視台都會轉播比賽盛況, 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。 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: 它是一種有別於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, 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。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, 值得一提的是: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, 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, 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,而且只有兩隊-- 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, 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,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, 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。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, 反覆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(從午後到黃昏), 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,最後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。
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划船,為了救屈原。
時至今天,龍舟競賽已成為端午節最受歡迎的民俗活動。 精彩刺激的比賽,亦吸引許多民眾在岸邊觀賞,為選手加油。 在划龍舟愈來愈受重視之下,已成為鍛鍊體力及團隊精神的運動, 而觀賞龍舟競賽,也成了全家大小調劑身心的最佳休閒活動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