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

寶島台灣系列之十一:台灣特有的淡水魚類


介紹台灣特有的淡水魚種,其形態特徵、生態習性、棲地分布及面臨問題,包括櫻花鉤吻鮭、台灣纓口鰍、台東間爬岩鰍及台灣馬口魚...... 等等。

據調查及文獻記載,約有155多種淡水魚( 含河口魚類),分布在台灣各溪流及水庫、湖泊、水壩等淡水水域。其中30餘種為特有種,例如櫻花鉤吻鮭、高身鏟頜魚、埔里中華爬岩鰍、台灣馬口魚、台灣石、粗首魚、明潭吻虎等為較具代表性的特有魚種 。 
自古以來,河川魚類即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惟以往社會大眾普遍對溪流資源的瞭解及重視均不夠,近年來更由於非法以電魚、毒魚、炸魚等方式濫捕、河川污及興建水壩、攔砂壩,造成魚群分布阻隔等問題,使河川魚類的數量、種類急遽銳減,據調查已有20種以上瀕臨絕種或已經絕種,如櫻 花鉤吻鮭、台灣青魚、台灣白魚等在野外河川已不易見到。

櫻花鉤吻鮭
特徵:身體側扁呈紡錘狀,背部青綠色,腹部為銀白色,體側中央有橢圓形雲紋斑點,口部斜裂而廣至眼睛下方。
主食:昆蟲之水棲幼蟲。
分佈:台灣大甲溪上游雪霸國家公園內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。

台灣纓口鰍
棲息於北都與中部,上游未經污染的清澈水域中。體呈圓筒狀,唯頭部為縱扁且尾部呈側扁,口下位,吻鈍而圓,鬚短而多 (約 11 根) ,體色變異頗大,小型魚體披不規則深褐色雲狀斑,老成魚斑紋漸褪,體長可達 10 公分以上。
體型耐流性佳,但無特化的吸盤構造,因此在流速緩和處較容易見到其活動蹤跡,遇較急水流時,會於石縫中活動以避開水流,以漂流水層中與積於水底的有機碎屑為食,兼食細小水生昆蟲。

台東間爬岩鰍
為初級性淡水魚,喜棲息於湍急之山區溪流,主要以石頭上之水生昆蟲為食。 
本種僅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之各河川中、上游水域,是花東兩縣特有之魚類。

埔里中華爬
底棲於溪流中淺瀨的急湍河段。喜攀附河川激流巨石水中,以扁平身體及胸腹鰭平貼於石上,可耐激流。以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為食。

台灣馬口魚(一枝花、山漣仔)
體長,呈側扁型,體被細小圓鱗,叉形尾;眼睛上半部呈紅色,最大特徵為體側中央自鰓蓋後延伸至尾柄末端有一藍黑色縱帶。成熟雄魚吻部、鰓蓋追星明顯終年可見,泳性稍弱,垂釣上勾後拉力表現與溪哥相當,建議適釣體型十二公分。喜棲於河川中、上游支流之淺瀨、深潭之緩流處;十八公分以上之大型馬口魚偶能在激流中釣獲。台灣馬口魚為多次產卵、雜食性魚種,無食用價值,山鰱仔分布在台灣西部各河川中上、游和支流,泳力強、喜愛低溫清澈的溪流,多棲息在流速中等的淺瀨和潭尾水域。體形最長約廿公分出頭,雜食性,食料豐富的溪潭使用蟲餌或粉餌往往都可釣上「胖得有些像鯉魚」的肥胖型馬口魚。

高身鏟頜魚
分布於高屏溪、卑南大溪、秀姑鑾溪、花蓮溪等。本種身體高而長,稍側扁,腹部圓,頭相當小且短圓,頭頂部略隆起;吻頗短而寬圓,吻褶向下伸展而蓋及上唇,口橫裂而呈新月形,上頷幾乎後伸到眼眶前緣,下頷有銳利之角質層無鬚。眼小而曈孔周圍均勻是銀白色。體背側青綠色,腹部銀白色,鰓蓋下緣、胸鰭及臀鰭均呈粉紅色,側線下之腹側呈漂亮的淡紅色。生殖期追星大而硬。本種是本省特有的淡水魚,僅在南部及東部溪流之中游方有其蹤影。喜水流湍急,水流量較大之流域,以附著於石頭上的水生藻類和水生昆蟲為食,成長迅速,體長最大可達50公分,平常約有25~30公分,體重約0.6公斤。

『寶島台灣』系列相關連結如下: 


分次看很完整的一套! 完整美麗寶島介紹,令人激賞不容錯過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